万钊廷,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党支部书记、校团委兼职团干部等职务。在校期间深度参与省、校级党建及思政课题十余项;曾实习于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报刊社、山东省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曾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大学研究生道德风尚奖等荣誉。

“虽然在远方,还是常想起,漫步小树林,海边迎晨曦......”以2018年金秋启程,行至2025年盛夏的烂漫,我在山大这片精神家园,自信而坚定地走过了我最明媚的七年时光。还记得自大一入学起,“文史见长”便是同学们口口相传的山大基因,相伴七载,想来确是如此,底蕴深厚的校史记录无数山大前辈前赴后继的史诗,铿锵有力的校训引领代代山大学子锐意进取的步伐,家国情重的办学宗旨将为国育贤深刻进山大的骨血,庄重许下“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誓言,努力深耕“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沃土。于我而言,“山大”早已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青春的标志,是热烈的故土,是每每想起就会心潮澎湃、每每提及便会热泪盈眶的恩师和挚友,在即将告别母校的时刻,除了难以言表的师生之情,我更想分享母校有容乃大的知遇之恩。
我是这样定义过去的日子的:如果说我在大学期间取得了哪怕一点点的成绩的话,那无疑全部是山大给予的,是老师和同学们给予的。是学校、学院的信任和支持,是师长、同窗的关怀和包容,让我能够在课业之余,拥有了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事必躬亲,让我从青涩的毛头小子逐渐培养起为人处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让我这一撇一捺的“人”字立得更稳,走得更实。这期间,我曾经历过在办公室彻夜思考立项写作的黎明,立项书上红笔圈起的曾经看来那么扎眼的一字一句,如今是我写作过程中最宝贵的素材宝库;我曾踏着晨光熹微的小路筹备无数场活动,那些曾经让我懊悔不已的永远“考虑不周全”的细节,如今也化为一砖一瓦,建筑起我策划工作的基石,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学校青年媒体中心学生负责人、校团委兼职团干部、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一页页聘书的背后,无数个日夜的学生工作不仅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更让我从学生工作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无法言说的甜味,这也让服务意识在我心里扎根,在校以专业所长服务师生,毕业以青春之我服务人民,久而久之,我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也在母校的培养中逐渐形成。
坦白讲,我不是一个研究能力十分突出的学术研究者,除了学生工作外,东奔西跑的实习实践是我乐此不疲的事。一直以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志气理想令我神往,学院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闻学子”为牵引,在实习实践的辅助下,我明白了新时代新闻学、新闻实践的深层意义和内在价值。在省台齐鲁频道《拉呱》栏目实习期间,我曾在大雪天气后跟随记者老师来到田间地头,在被大雪压垮的大棚旁,受灾群众眼神中的期盼让我永远无法忘怀;在中央宣传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实习期间,我曾在北京图书大厦近距离走进“阅读暑假”,孩子们博览群书后的自信勇敢和蓬勃朝气让我的内心也随之澎湃;在中华儿女杂志社实习时,透过同一位位名家大师的专访,我看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传承与发展的力量。倪院长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满怀热忱地叮嘱我们,“个体看世界的方式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要素”,新闻是眼,是窗,是指导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航标,更是永续不竭的精神力量。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新闻工作者的定位一样,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尽管奔赴五湖四海,投身各行各业,但这样的使命担当早已渗透入肌肤,成为我们看待世界、记录世界并改变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我有三点切实的心得体会和师弟师妹们分享,我此刻多么羡慕你们,仍然在山大的怀抱里茁壮成长,请永远相信学校,尽可能地多方位提高自己,勇于尝试朦胧的工作领域、乐于直面未知的风险挑战、敢于开辟崭新的人生道路,学校是大家的支柱,更是最温暖的港湾;第二,大家要好好规划自己的学生生涯,三年或是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做一生都重要的中国人,但做抓住关键节点的有心人;第三,珍惜并爱护自己的小小爱好,在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爱好是疏解压力的窗口,也是快节奏中降速提效的引擎,喜欢什么就大胆去喜欢,爱什么就大胆去爱吧,让人生在普遍性的评价体系中,多一个个性化的色彩,有时候也没有什么不好。

【毕业寄语】
一句来自恩师王德胜教授的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愿我们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都能够听清脚步声,保持节奏感,在享受人生美好的同时,让自己变成自己的惊喜!
文/万钊廷
图/万钊廷
审核/张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