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8月23日,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灵犀·青年灵性消费调研队分别前往北京雍和宫和四川青城山,探索青年灵性消费现象。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分析青年灵性消费现象,深化对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关系的认知。
雍和宫最早为清世宗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中段升格为清帝行宫,最终改为皇家寺院。如今,雍和宫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当下,雍和宫成为青年消费群体打卡的热门景点。
在雍和宫调研阶段,团队围绕“青年灵性消费行为”设计并推进三项任务。队员们首先聚焦三处法物流通处,发现每个法物流通处都有手串、平安符、戒指、摆件等多种款式的产品,三处门外都排起长队。这一现象反映出青年群体对这类“灵性文创”的偏好,以及将其作为心灵依托的消费心理。之后团队来到位于永佑殿西侧的开光处,这里人头攒动,游客拿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等待开光,希望以此能带来好运。此外团队还跟随游客动线,在雍和殿等宫殿旁观察:游客们手持香火,在宫殿前许下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队员们观察到雍和宫游客多是20-35岁的青年人,这反映出不同代际人群对“精神需求”的表达差异。青年更倾向通过烧香祈愿、开光以及灵性文创产品如手串、平安符等形式获得心理慰藉。

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更因其自然环境、保存完好的宫观建筑群和文化底蕴,成为灵性消费实践的典型场域。其山中的天师洞、上清宫等宫观,以及沿途分布的茶舍、法物流通处和祈福场所,共同构成了一个融合宗教文化、旅游体验与现代消费的复合空间,为团队观察当代灵性消费行为提供了丰富样本。
在青城山,队员们沿山路一路向上。青城山沿途可见大量流动摊贩,多为当地居民经营,除补给食品外,主要销售“开光”葫芦、首饰及许愿牌、冰箱贴等纪念品。这些商品更偏向“轻量化”,精准抓住了游客“随手买份心安”的心理。此外道观周边设有固定商铺与法物流通处,商品种类丰富,宗教文化属性更强。在全真观区域内,团队重点考察了一家集茶道、民宿与法器销售于一体的茶室,并与茶室经营者展开自由访谈。通过访谈,队员们得知青城山各道观经营独立,道士亦有不同专修方向。队员们也亲身体验了解上香仪式,深入观察宗教仪轨与消费行为的结合方式。

一路调研下来,团队发现青城山的青年灵性消费,少了几分雍和宫的“热闹打卡感”,多了几分与自然、文化的深度联结。年轻人在这里买的不只是符箓、平安符,更是一段与清幽山景相伴的时光。这种“慢下来”的灵性消费,体现了青年群体精神需求的多元表达——他们既需要雍和宫手串带来的“即时心安”,也渴望青城山这样的“深度慰藉”。但两者共同指向青年群体在面对经济与生存的压力、身份认同的模糊以及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等问题时,寻求心灵纾解的需求。
从北京雍和宫到四川青城山,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灵犀・青年灵性消费调研队触摸到了当代青年灵性消费的鲜活脉络。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看到灵性消费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更揭示出消费行为背后蕴含的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团队将继续深挖调研数据,为理解当代青年消费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良性互动提供更扎实的研究支撑。
文/宋雨
图/王雨霏
审核/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