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作“研究选题的意义与关怀”专题讲座。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邱凌主持。
刘海龙以“论文选题的核心价值”为切入点,强调当前学术研究中,选题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已超越技术操作层面,成为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他指出,优质研究应能经受时间检验,直击学界与社会的共同关切,而非盲目追逐短期热点。围绕“如何找到好的研究问题”,他从正反两面展开解读:正面提出好选题需兼具独特性与价值感,研究问题要能引发学术共同体共鸣,研究者需培养“选题敏感”以规避无价值方向;反面则结合自身审稿经验,点出问题模糊、一题多问、缺乏研究意义、重复常识等常见误区,并以“短视频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为例,具象化分析这些问题在实际研究中的危害。
谈及研究实践,刘海龙提到充足的理论储备是发现问题的基础,澄清“扎根理论并非‘偷懒’,而是需要带着反思与批判推进”;同时强调“研究要在对话中完成”,敢于与现有研究对话是学术进步的关键,并推荐《学术写作基本技法入门》一书,为学者提供学术表达与对话的实操参考。他特别呼吁研究需承载社会关怀,指出学术研究不应只为发表文章,更要聚焦社会问题、揭示现象本质、提出改进建议,提醒研究者避免先入为主的道德判断,即便面对负面现象,也应从中挖掘研究价值。
邱凌在总结中感谢刘海龙的深度分享,本场专题讲座为年轻学者、硕博学生扫清了选题困惑,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与学术思维培养上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新闻人才“百人工程”,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2014),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8-2009)、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出版《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修订版)《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等专著。
文、图/李浩
审核/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