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山大学子赋能非遗传承:“青匠·塑史”实践队开展菏泽面塑主题实践活动
作者:杨佳凝   时间:2025-08-24   点击数:

2025年7月5日至8月22日,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匠·塑史”实践队以“面团里的中国魂:菏泽面塑非遗的‘五史’思政教育实践行”为主题,开展了关于菏泽面塑的一系列拍摄与宣讲活动。

菏泽面塑是起源于鲁西南地区的民间艺术瑰宝,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发源于穆李村,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造型简练生动、色彩艳丽和谐的独特风格。2008年,菏泽面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匠·塑史”团队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实地调研、技艺学习、纪录片拍摄、短视频记录等形式,将面塑艺术与“五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经过调研、拍摄后,打造“可触摸的思政课堂”,深入社区与学校宣讲,致力于完善“非遗+思政+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深入探访菏泽面塑村,实地体验非遗传承

7月5日至8日,“青匠·塑史”实践队走进中国面塑第一村——菏泽市牡丹区穆李寨,探访菏泽面塑非遗传承人李斌的工作室,深入了解面塑技艺的制作流程与文化内涵。在传承人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捏、搓、揉、压、刻等面塑技法,感受指尖上的艺术魅力。实践队还参观了小留镇面塑非遗工坊,采集穆绪建等传承人创作的《红色娘子军》《新疆丰收舞》《杨家将》等革命主题作品,解读民间艺术中的革命精神表达。通过此次实地体验,队员们认识到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层力量,更加坚定了以青春力量推动非遗传承的信念。

镜头聚焦非遗魅力,记录传承红色故事

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开始了长达5天的拍摄活动,实践队深入菏泽穆李村面塑纪念馆、水浒好汉城等多地,用镜头捕捉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队员们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斌,详细记录了“搓、揉、捏、塑”等传统技艺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聚焦《孔子讲学》《红色娘子军》等经典面塑作品中蕴含的“五史”意涵,还对传承人李斌进行了专访,以采集口述史资料,为纪录片《面里乾坤》积累了丰富素材。同时,拍摄团队还针对青少年群体制作了《60秒看懂面塑》系列竖屏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普及面塑知识,让更多青少年在趣味中了解非遗文化,激发传承热情。

校园社区宣讲创新,厚植家国情怀

7月15日至8月22日,实践队先后走进菏泽市巨野县凤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实验学校,开展了两场“红色主题+非遗文化”的宣讲会。宣讲中,队员们依据调研结果和拍摄成果,将面塑艺术与红色故事巧妙结合,向听众展示面塑非遗的相关思政课程与《面里乾坤》纪录片。在现场互动体验过程中,纪录片中的面塑技艺深深吸引了听众,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宣讲活动反响热烈,参与活动的社区市民和学校学生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主动关注非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次“青匠·塑史”的实践项目不仅是一场暑期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基于文化信仰、青年表达和价值传播的深层次探索活动。当年轻的手指揉捏出红船的轮廓,当千年的牡丹在面塑中绽放新时代色彩,文化自信的种子便在这“一搓一捻”间深植心田,这份融汇历史记忆与青春创造的非遗实践,正是对“何以中国”这一问题的时代答卷。

文/杨佳凝

图/青匠·塑史团队

审核/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