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30日,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红色寻迹实践队深入六地,探索各地红色基因。六位队员分别前往福州船政文化博物馆、广州烈士陵园、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机关驻地安岱后旧址群、淮安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以及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和舟山烈士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系统研究多件核心文物,逐渐构建起贯通近代抗争史与民族复兴路的红色基因解码工程。
海疆图强的钢铁印记
在福州船政文化博物馆的马尾船政遗址内,1866年英国造机床齿轮仍精准咬合,与中山舰“与舰共存亡”的绝密电报并列陈列。而在锈蚀的机械组件间,一份由左宗棠手书的“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警训,揭示了中华民族从被动挨打到自主图强的历史拐点。当万吨船坞遗址上的数字化投影在时间中跃动时,中国造船工业从“万年清”号到山东舰的基因传承正不断被演绎着。

抗争图存的时空交响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红花岗,是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中牺牲的5700多名烈士而建。陵园于1954年动工,在1957年正式开放,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分为“陵区”和“园区”两部分。这里陈列着双重历史明证:鸦片战争时期从英军缴获的海防铁炮与叶剑英元帅于1927年的手书起义指令同展一柜。两件文物相隔86年,共同诠释着中国人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精神进化。

深山星火的信仰图腾
1935年5月,刘英、粟裕率红军挺进师转战至松阳县安岱后村,与当地农军领袖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会合,共同开启军民联合的壮丽篇章。农军“三迎红军”的盛举——外垟寺岭头迎候、水店外幕寮列队、斗潭永福寺誓师,喊出“青红一句话,永世不分家”的口号,都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群众根基。短短一个月内,挺进师建立了浙西南首个苏维埃政权和浙西南特委及松遂龙游击队,并掀起“分田分地真忙”的土地革命浪潮。从1926年遂昌首个党支部建立,至1949年全境解放,浙西南红旗23年不倒,凝练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精神内核。如今,安岱后红军桥弹孔犹存,粟裕骨灰长眠于王村口月光山,而丽水根据全国首部《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守护着533处遗址,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红绿融合”的共富新路。

铁军淬炼的战略体系
为铭记铁军功绩,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于1982年建馆,经多次升级,现发展为占地400亩的国家AAAA级景区,包含纪念广场、陈列馆、领导人旧居及文化园几部分。2021年,纪念馆凭借3500万元的投入资金完成展陈提升,以“战地黄花分外香”为主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聚焦于军部在黄花塘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历史。馆内陈列的千余件文物、照片及紫铜雕塑群,生动再现了“运筹草舍间,决胜大江南”的峥嵘岁月。

青春火种的创世纪元
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位于椒江区葭沚老街的丁介士旧宅与卖鸡巷陈宅,为两座清代二层木构合院建筑,占地2300平方米。馆内核心展陈聚焦于1924年宣侠父创建的中共海门小组:包括宣侠父受中共杭州支部委派而重返母校发展金辅华等5名青年入党、建立台州首个党组织、揭开浙东南革命序幕等几大重要历史事件。展区分为“初心启航地”“传奇宣侠父”等四大板块,纪念馆通过展示油印机滚筒墨迹、《新青年》批注本等文物,结合声光电技术来呈现台州党组织发展史及温岭暴动等斗争历程。

知识星火的燎原战场
舟山烈士纪念馆中所展陈的“小小图书馆”实证群生动展现了思想武装的伟大力量。无论是进步书库完整保存着的1938年首版《论持久战》,还是抗战剧社成员使用的内藏钢板刻笔等秘密印刷工具道具箱,都再现了当时的文化战斗装备。正是通过这些举措,定海公学才得以广泛传播,提升了群众的的思想觉悟。随后,在中共江浙区委指导和宁波地委直接领导下,舟山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在县立女子小学正式成立,点燃了舟山革命斗争的星火。独立支部以工农运动为中心,领导并组织工会、盐农协会等群众团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群众运动。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红色寻迹实践队以青春脚步丈量百年烽火征程,辗转多地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溯源。队员们不仅深刻了解到了不同领域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纵深,更发现了面向未来的解码——用文物裂痕间的微光,照亮民族精神谱系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从而赓续红色基因,推动民族复兴历程不断向前发展。
文/韩月
图/王誉臻 项茜茜 梁宇晗 邓正熙 韩月 王佳凯
审核/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