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乡音融国韵,推普润潼川
作者:马玉珍   时间:2025-07-23   点击数:

7月11日至15日,山东大学“潼川新声”推普志愿服务队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新生镇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调研走访、课堂教学、实践互动等形式,助力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文化振兴。

活动前期,志愿服务队以街头采访的形式对当地的普通话推广情况进行调研。采访主要围绕普通话在当地的推广情况展开,团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采访对象分别设计问题。除了采访学校的老师与学生,志愿者还走出学校,进入周边的社区,对居民以及商贩进行了采访。在新生镇农贸市场,志愿者与商贩交流经商中的遇到的语言障碍;走进居民区,志愿者了解了居民在务工、子女教育中对普通话的实际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志愿团队发现当地居民对学习普通话都有较大的积极性,但是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具有一定的难度——因长期使用四川话,他们面临卷舌音难以矫正、前后鼻音不易区分等发音难题。

基于调研结果,志愿者精心设计了推普课程。课堂上,志愿者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阐释文化传承从保护到创新的升级路径,并强调当代中学生肩负着用普通话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随后,志愿者按时间线梳理各朝代“普通话”演变:从先秦“雅言”作为政治外交用语,到秦汉“通语”助力丝绸之路交流;从唐宋“官话”随《唐韵》规范传播,到元明清“北京官话”因政治中心迁移逐渐成型,最终到1956年国务院确立普通话“三标准”。通过历史溯源,学生们深刻理解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意义。

为帮助学生攻克发音难点,课程融入了丰富的趣味游戏。在“你划我猜”游戏中,学生比划“龟裂”“蓦然”“针灸”等词语,志愿者即时纠正发音;绕口令接力赛让学生在比拼中掌握n/l声母区别;“秘密任务传递”活动则强化了标准表达的准确性;针对性设计的《普通话发音口袋手册》,志愿者们标注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有所提升,交流自信明显增强。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更增强了他们对民族共同语言的认同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语言文明力量。

文/马玉珍

图/郑彦童

审核/秦川 时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