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有中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作“文明互鉴视域下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专题讲座,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邱凌主持。
孙有中教授以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为核心,对当前国际传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详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互鉴观,并就“如何培养中国式国际传播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讲座中,孙有中为同学们厘清了国际传播定义的多元面向。一是过程视角,关注跨国界的信息流动,当前仍呈现西方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输出的不平等格局;二是文化视角,视其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全球互动,既可能促进理解,也可能加剧冲突;三是政治经济视角下,将其视为国家战略传播和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核心工具,关乎国家利益与软实力建设。在系统性地廓清概念的基础上,孙有中深入剖析了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传播现状。尽管中国在国际传播的渠道、技术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西方在话语主导权、媒体垄断以及叙事框架的构建上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尤为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传播已然成为全球价值博弈与认知战的新兴前沿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孙有中继而借助生动案例,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念。这一理念深刻洞察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强调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视角审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以文明的交流超越隔阂,以文明的互鉴超越冲突,以文明的共存超越优越感。立足于这一宏大而务实的理念,孙有中强调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中国的现实需求,实施“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秉持“大国际传播观”,以期用中国式国际传播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形态。

讲座最后,同学们就专业能力的提升路径以及智能时代算法偏见进行了踊跃提问。孙有中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应当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专业实践的训练,不断提高外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以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且具备复合型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从受众角度解决算法偏见的问题,孙有中认为,提升用户对算法偏见的认知及抵抗能力,培养智能传播时代具有判断力的高层次受众,是新时代认知传播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邱凌在总结中感谢孙有中教授的深度分享,本次专题讲座不仅从学理层面讲解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还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关键性指导。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原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专家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际论坛》期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传播、外语教育、跨文化研究、美国研究。
文、图/薛舒晓
审核/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