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第三站——上海 追随先辈足迹,锤炼党性修养
作者:周旸 王咏梅   时间:2025-08-10   点击数:

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实践,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党支部作为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在南京的采访调研活动结束后,开启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的第三站——上海。

7月25日至7月27日,团队成员教授王咏梅、高级工程师徐迎春、博士生刘林和硕士生周旸围绕山东南下新闻干部参与接管上海报业、发展新闻教育事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调研活动,期间采访了杰出新闻工作者恽逸群的外孙顾祖年、著名新闻教育家王中的女儿王进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瑚教授,并参观了上海《解放日报》报史长廊。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旧政权机构轰然倒塌,大量旧政权人员亟待接管安置。为此,中共做出干部“南下”的战略决策。山东解放区凭借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干部“南下”的重要策源地。作为旧中国新闻事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在中共新闻事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以确保接管顺利进行。而济南的成功接管与《新民主报》的创办,恰为接管上海提供了宝贵经验,恽逸群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47年2月,恽逸群率《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全体同志从华中来到山东,全体并入大众日报社,形成新闻史上壮观的“南北会师”。1948年9月初,以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为主,共抽调120余人组成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出版部,《大众日报》总编辑恽逸群任部长,筹备济南的接管工作。恽逸群外孙、原《常州日报》编辑顾祖年介绍道,“济南解放以后,国民党的书店、印刷厂、报纸全部是由恽逸群(带领干部大队)来接管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办了《新民主报》。《新民主报》在探索城市办报经验上非常成功,包括重视社会舆论、副刊、广告,都是在那里搞起来的。”《新民主报》的出版发行,成为党的新闻工作由农村迈向城市的一个坚实有力的开端。

顾祖年先生接受采访 徐迎春摄


1949年3月31日,创刊半年的《新民主报》停刊,恽逸群带领报社人员,与来自新华社华东总分社、新潍坊报、华东新闻学校等方面的人员组成新闻大队南下,参与了上海《解放日报》的创办。《新民主报》的办报思想与实践对上海《解放日报》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复旦大学黄瑚教授这样评价,“山东南下新闻干部最大的贡献是改造了上海的报业,使上海报业得到了新生。所谓新生,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办社会主义的报纸。”

黄瑚教授接受采访 刘林摄

山东解放区不仅为上海报业输送了大量办报精英,还为上海新闻教育事业注入鲜活血液,著名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王中就是南下队伍中的一员。早在《新民主报》时期,时任编辑部主任的王中就受恽逸群之邀,兼任济南新闻学校教师,教授新闻理论课程。随军南下后,他参与创办了华东新闻学院并担任教务长。1950年8月,王中调复旦大学工作,1952年10月起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他长期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其撰述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为我国新闻学走上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轨道建立了里程碑式的功绩。

王中的小女儿名叫王进军,出生于1949年,“进军”之名就起于南下进军、解放上海之时。王进军女士回忆道,初到复旦任教之时,学校的老教授们对这位山东来的年轻人抱有成见。一次,王中在登辉堂作报告,他穿着军装,佩戴着左轮枪,一口山东话。期间,老教授们不断写纸条提问,王中结束报告后逐条回应,最终让台下鸦雀无声——这成为他在复旦“打响的第一炮”。王进军女士的眼中流露出对父亲的钦佩,“他作报告从来没有稿子的,也没有官样文章,大家能够听明白又能够接受。王中的报告在上海是非常风靡的。”

王进军女士接受采访 刘林摄


上海《解放日报》的庭院内,范长江、恽逸群的雕塑巍然矗立。走进《解放日报》报史长廊,一张张报纸版面记录着报社的发展足迹,诠释出当今时代“解放”二字的新意涵。从延安到济南,再到丹阳、上海,老报人们胸怀新闻理想,脚踏万丈山河,镌刻出《解放日报》文脉赓续、砥砺奋进的前进历程,他们的精神价值是永存的。

项目组参观解放日报社

文/周旸 王咏梅

图/刘林 徐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