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大力推动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了“2025年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学术讲座,自6月12日拉开帷幕以来,历时20天,于近日圆满收官。讲座邀请10位境外知名高校教授、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第一讲:The Need for a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 Approach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主讲人:Stephen M. Croucher(美国克莱姆森大学 教授)
Stephen M. Croucher教授指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施瓦茨基本价值观理论及霍尔高低语境理论等跨文化传播经典理论存在忽视个体差异、缺乏实证支持等局限,并针对性提出融合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层分析框架,结合疫苗犹豫、媒体叙事和移民话语等案例展示了框架应用。他认为,在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拉近群体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宏观分析可有助于理解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微观实证研究则对把握个体差异与共性至关重要。
第二讲:Analyzing visual images: a brief overview of major methods and trends
主讲人:孙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教授)
孙瑱教授围绕视觉影像的独特性与力量、视觉素养的重要性与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享。她界定了视觉影像的概念,结合实际案例,阐释视觉体验在情感传递与文化建构中的独特作用。她系统梳理了表征理论、视觉间性、边界影像和操作影像等理论视角,指出当前研究更强调影像的关系性和功能性,重在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她以自身对澳门老广告的研究等成果为基础,回顾视觉传播研究历程,展望未来趋势,重点讲述了内容分析法、符号学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场景。
第三讲:China and 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主讲人:Daya Thussu(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
Daya Thussu教授从历史视角切入,分析了英语成为全球主导语言的历史背景及其与英国殖民扩张的关联,指出尽管全球化与数字化带来传播多元化,但路透社、BBC等西方媒体机构仍主导国际新闻叙事,同时强调中国的CGTN、印度宝莱坞等新兴力量在全球传播中的崛起,形成对西方主导格局的挑战。他提到AI正重塑信息传播方式,也带来“民主AI”与“威权AI”的叙事之争,而中国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应用,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选择,也引发西方对技术主导权的担忧。此外,他认为金砖国家代表非西方世界的崛起,特别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发展路径。
第四讲:沟通、变革、领路与职业发展
主讲人:钟勇(新南威尔士大学 研究员)
钟勇教授以“超级翻译”为核心,通过严复的案例探讨了传媒与翻译职业的发展路径,指出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传媒从业者需拓展公关、市场营销等多元技能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变革,还特别以苏轼、莎士比亚等为例强调语言创新的重要性,说明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塑造思维和社会的力量。他提出“超级传媒工作者”应具备跨界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通过李子柒等案例阐释新媒体渠道的创造性与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结合AI时代背景,他建议传媒从业者掌握外语、培养批判思维、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始终以改变社会为志向。
第五讲:From Womb Media to Alexa: On the possibilities for a Feminist Techno-Determinism
主讲人:Sarah Sharma(多伦多大学 教授)
Sarah Sharma教授将“父权技术逻辑”作为讨论对象,她以马斯克、贝佐斯等科技巨头对麦克卢汉理论的延伸为例,揭示技术设计中隐含的性别权力结构。她指出科技巨头不仅是技术创造者,更是媒介理论实践者——他们深谙技术形式本身如何维系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通过对MIT实验室历史、亚马逊“禅修舱”及程序员“洞穴文化”的分析,她提出科技产业通过“母性空间”再现了性别化照护劳动。针对人工智能助手Alexa的性别争议,她主张以“女性主义技术决定论”替代工具化技术观,呼吁关注技术如何塑造差异化时空体验的问题。她表示“如同电灯不仅延长白昼,更重塑了性别化‘第二轮班'劳动——我们需将Alexa视为电灯般的媒介,解析其改变社会关系的潜能”。
第六讲:Comparing the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Generative Al in UK, USA, China and India
主讲人:John Downey(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授)
John Downey教授从社会技术想象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英国、美国、中国和印度四国被赋予的不同社会意义与文化认知。他通过对比研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主题建模法系统梳理了四国政策文本、媒体报道及公众讨论,揭示了不同社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差异。他认为,各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期待与担忧呈现出显著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叙事分野,这种差异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因。他强调理解这些差异对于全球AI治理、技术伦理及跨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讲:智能时代的新闻生态:挑战与可能
主讲人:彭增军(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 教授)
彭增军教授通过1930年至2024年人类婚恋方式变迁的数据分析,揭示媒介技术如何深度重构社会关系,并针对新闻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公共叙事”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他指出“新闻传播的本质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公共故事讲述——需要融合人文关怀与技术理性的双重维度”;在谈及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时,他以2024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为例,展示AI如何通过弹坑识别技术完成加沙地带的战地调查报道,提到“当机器能每秒处理十亿比特信息时,记者更需要强化的是‘诚实接近真相’的专业伦理——这正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百年传承的精神内核”。他强调面对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新闻教育必须转向“在地性”培养,未来新闻人的价值在于将数据空间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
第八讲:Communicative Intervention for COVID-19 vaccine Hesitancy In UK-based Chinese Communities
主讲人:龚倩(伦敦大学学院 副教授)
龚倩副教授系统介绍了一项针对英国华人社区疫苗犹豫现象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了文化认同、语言障碍、信息获取渠道等社会文化因素对华人群体疫苗接种决策的影响,并基于实证数据提出了针对性的传播干预策略。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短视频等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关怀。
第九讲:South-South Educational Mobility in the Digital Media Era: The case of Southeast Asia
主讲人:巩见坤(马来亚大学 副教授)
巩见坤副教授从审稿人和投稿人的双重视角出发,从选题策略、研究方法设计到论文写作规范,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细致讲解。他提到优秀的国际期刊论文应当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方法论和创新的理论贡献。此外,他还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如何突破地域限制,促进东南亚国家间教育资源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并指出全球教育资源南南流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现实困境。
第十讲: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
主讲人:魏美玲(Emily Wilcox)(美国威廉玛丽大学 教授)
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以1946年戴爱莲在重庆举办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为起点,分析中国舞蹈先驱们如何将秧歌、戏曲等地方艺术升华为舞台艺术。她指出“当戴爱莲用‘用外国话讲中国故事’比喻早期西方舞蹈语言的局限时,她实际上提出了舞蹈本土化的核心命题——身体语言的民族性”。她阐释了中国舞蹈“多元一体”的特质,称“山东胶州秧歌与藏族热巴舞同样被视为‘中国舞’,这种包容性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逻辑”。针对学界惯常的“传统-现代”二分法,她以1957年民族舞剧《宝莲灯》和1964年革命芭蕾《红色娘子军》的对比,指出中国舞蹈的“动态传承”本质在于,每个时代的创作者都在重新定义传统。
“国际学术交流月”为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特色品牌项目,该项目自2018年开始举办,每年邀请国外知名高校学者开展系列国际前沿讲座。该项目顺应时代主题,紧扣学科发展大势,体现了学院国际化特色。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工作,积极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本年度先后邀请了来自美国克莱姆森大学Stephen M Crouche(斯蒂芬·克劳奇)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国际知名国际传播领域专家Daya Thussu(达雅·图苏)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副校长John Downey(约翰·唐尼)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系列论坛讲座。学院将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扩大院校合作的空间和渠道,为师生持续打造开放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全力开创“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具效能”的国际化工作新局面。
文/图 杨华
审核/ 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