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讲座之十一: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解码中国舞蹈的“动态民族主义”
作者:   时间:2025-07-02   点击数:

7月1日,美国威廉玛丽大学中国研究教授、2024年古根海姆奖获得者魏美玲(Emily Wilcox)为山东大学师生带来题为“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是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活动的第十一场,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彩霞主持。

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以1946年戴爱莲在重庆举办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为起点,分析中国舞蹈先驱们如何将秧歌、戏曲等地方艺术升华为舞台艺术:“当戴爱莲用‘用外国话讲中国故事’比喻早期西方舞蹈语言的局限时,她实际上提出了舞蹈本土化的核心命题——身体语言的民族性。”通过展示1950年代康巴尔汗新疆舞、崔成喜朝鲜族舞等珍贵视频资料,阐释了中国舞蹈“多元一体”的特质:“山东胶州秧歌与藏族热巴舞同样被视为‘中国舞’,这种包容性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逻辑。”

针对学界惯常的“传统-现代”二分法,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以1957年民族舞剧《宝莲灯》和1964年革命芭蕾《红色娘子军》的对比指出:“中国舞蹈的‘动态传承’本质在于,每个时代的创作者都在重新定义传统。北京舞蹈学校第一批编导班将戏曲身段转化为舞剧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讲座特别呈现了荷兰档案馆发现的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海报——中国《红绸舞》演员形象成为主视觉,印证当时中国舞蹈的国际影响力。

在互动环节,针对学生关于“当代舞蹈教育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提问,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认为可以利用一手视频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启发学生创新编舞风格。张彩霞总结到,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中国舞蹈的现代化之路,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身体革命。

作为学院重点打造的学术品牌,“国际学术交流月”持续推动跨学科对话。本场讲座通过传播学、历史学与艺术研究的交叉视角,为理解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新范式。

魏美玲(Emily Wilcox),国际知名的中国舞蹈文化研究专家,现任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亚洲研究协会东亚委员会代表。其代表作《革命的身体》获舞蹈学协会2019年著作奖,系统梳理了中国舞蹈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发展历程。讲座中,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通过珍贵的一手史料,包括250余份口述史记录、早期舞蹈影像档案及国际档案馆文献,提出“动态民族主义”(kinesthetic nationalism)理论框架,揭示中国舞蹈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张力中构建独特审美体系。

 

/图 李今迈

审核/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