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 办公信息 | 信息公开 | 新传之家 | 网站后台 | ENGLISH
本科生教育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敢于发现,学会变通-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新生研讨课开讲第四课
作者:张绍凯   时间:2020-10-26   点击数:

10月23号上午,新闻传播学院在董明珠楼212教室举行新生研讨课系列讲座第四期。由学院教授俞凡担任主讲人,2020级本科生班主任王立强主持。本次课堂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档案资料在新闻史研究中的作用。

 

俞凡老师从三个部分来讲述档案资料在新闻史研究中的作用。首先,俞凡老师指出在新闻史领域,仅从作为新闻史研究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史料来源的报刊文本出发的研究,存在很大局限,会造成很多“想当然”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而采用档案史料会起到“纠偏”作用。

然后,俞凡老师分别从档案史料在解读文本、提出新问题以及突破既有研究问题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展开介绍。第一,史料档案有利于更合理地解读文本。俞凡老师以《大公报》的两篇社评《辟谣》《愿国人共斥恶谣》为例,指出单就文本来看,这自然又是该报在抗战时期一篇气壮山河的抵抗宣言,但根据史料档案分析,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简单。得到采用史料档案更有利于还原历史事件真实效果的结论。并且俞凡老师在讲述两篇社评时,有理有据,引用的历史事实准确详实且抑扬顿挫的语调让讲述效果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第二,史料档案能拓展老师的视野。俞凡老师以历史人物末次正太郎为例讲述该点。俞凡老师讲述了自己对厦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末次研究资料”的研究得到的末次政太郎的文章的经历。第三,史料档案有利于突破问题。俞凡老师以1928年5月3日发生的“济南惨案”中的中日舆论战为例来说明史料档案有利于史实问题的突破。俞凡老师讲述在研究“舆论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考察哪些报刊言论以何种渠道到达政府高层,进而产生了何种影响,而仅凭报刊言论得出的结论,则存在一些误解。

最后,俞凡老师得到本节课的结论——新闻史研究必须跳出原有的以报刊文本为主要对象的窠臼,转而向丰富的档案文献中去寻找新的问题、思路与结论。

讲座结束后,2020级本科生班主任王立强做了课后总结,他建议同学们应当多思考多培养批判思维,敢于就现有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创新点,得到自己的学术观点。

通过此次新生研讨课,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班的新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他们认为,这堂课为他们展示了采用更合理的研究方法会的得到更准确的学术成果,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新闻史研究中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更明白学术研究既要踏实学习又要灵活创新。

 

 

EMAIL| 办公信息| 信息公开| 新传之家

学院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Copyright 2016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All right reserved.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