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 办公信息 | 信息公开 | 新传之家 | 网站后台 | ENGLISH
本科教务新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本科教务新闻 > 正文
我所经历的新闻故事(6)| 李欣:世界不只有山东——地方国际传播有感
作者:刘俊伯   时间:2023-11-03   点击数:

1025日上午10时,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秋季学期“业界精英进课堂之我所经历的新闻故事”系列课程第六讲在中心校区董明珠楼113d教室举行。主任记者、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总编辑李欣担任主讲人。

课程伊始,李欣以探讨记者职业的多样性和山东形象的多面性为切入点,从“你知道的记者有几种”“大家眼中的山东”两个问题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传播记者”这一同学们不太熟悉的记者种类,也借此引出了本次课程的主题,即如何立足山东做好地方国际传播。



李欣详细介绍了中国新闻社的发展历程。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建社70周年时的贺信,指出中国新闻社自成立以来,即通过大量新闻报道满足了海外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迫切需求,密切了海外华侨与故土家乡的情感联系。如今,中新社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但其传播的内核却从未改变,仍然是跨文化的国际传播。

山东不仅有特色名吃、旖旎风光,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完备的工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李欣认为,面对时空、语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差异,媒体必须不断“破壁”“过桥”,尝试与西方受众连接、共振。媒体需要将自己想讲的内容和国外受众想听的内容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让山东故事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李欣坦言,在互联网和融媒体时代,“高大上”的叙事已经无法向全球化生活的人们讲故事,倡导“官话民说,长话短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的“中新风格”便更适合于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她说:“中新风格不仅是中新社记者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也不仅是中新社记者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传播方式,它还是中新社记者‘中新精神’、‘中新风骨’的写照。”



在随后的课程中,李欣分别从“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文化新闻”“经济新闻”“笔下乡村”“青春校园”“扫街新闻”“主题报道”“战役报道”“人物专访”“东西问”“侨务新闻”“港澳新闻”“台湾新闻”等十六个方面,列举了自己参与过的报道案例,对“中新风格”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阐述。

在分享过十六个方面的新闻报道实例后,李欣也述说了自己的感悟:“记者的收获,远不只是金钱、地位,而是可以站在更多的现场,看到更多事情,遇见更多人,结交更多朋友,开拓更多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她阐发了自己对于记者“四力”的理解:“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落点。

记者是个学习家,终身学习,采访前准备、采访中吸收,采访后消化积累,记者所积累到的一切都是财富。李欣说:“记者的财富是精神富足,也是人生经历的富足。”课程的最后,李欣引用了历史学者王学典教授的话语:“记录历史比研究历史更重要”。她感谢记者这个职业,给了她能记录历史的机会,也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早日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共同记录新的“历史”。

文:刘俊伯

图:蒋逸睿


EMAIL| 办公信息| 信息公开| 新传之家

学院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Copyright 2016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All right reserved.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