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 办公信息 | 信息公开 | 新传之家 | 网站后台 | ENGLISH
本科教务新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本科教务新闻 > 正文
我所经历的新闻故事(9)| 彭金棣:记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作者:刘俊伯   时间:2023-11-21   点击数:

11月16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秋季学期“业界精英进课堂之我所经历的新闻故事”系列课程第九讲在中心校区董明珠楼113d教室举行。高级记者、二级教授、山东广播电视台业务指导彭金棣担任主讲人。

课程伊始,彭金棣以问题入手,询问在大家眼中记者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忙碌”、“辛苦”、“有意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容词。



彭金棣赞同了同学们的看法,随后介绍了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的工作状态,带领同学们切实感受记者职业的“普通”一天:早起上班,报题接受任务,外出采访,回来写稿剪视频到深夜。他展示了一张在电视台拍摄的照片,妈妈在加班制作片子,无暇照看孩子,就让小孩在她身旁的折叠床上睡觉。他坦言,记者就是“新闻民工”,是辛苦的“打工人”,无论什么时候任务都“追着”你,每天都是“朝五晚九”,十分辛苦。



然而,这也正是记者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彭金棣播放了中国记协的记者节宣传片《你的名字》以及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记者节推广视频,向大家展示战争现场、灾难现场、事故现场这些伴随着记者工作出现的紧急时刻……正是这些时刻的挺身而出,让记者区别于社会上其他的职业,赢得独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随后,彭金棣讲述了自己三考记者的经历。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成人高校党委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但自己的新闻理想一直没有丢失。先后三次报考记者,从济南电视台到齐鲁电视台再到山东电视台,最终如愿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相较于时政记者每天接触的都是“大官员”,相较于经济记者每天接触的都是“大老板”,相较于军事记者每天接触的都是涉密装备,作为一名农业记者,他面对的更多是淳朴的农民、寂静的村庄。这样的记者,彭金棣一干就是三十年。

彭金棣直言:“记者这个职业有意思、有乐趣、有意义、有价值,对大家来说,非常有机会、非常有前途。”他结合经历的两次报道实例,向大家展示自己对记者职业的理解。

1995年,黄渤海休渔政策刚刚出台,彭金棣前往报道一则动态消息,向受众介绍最新政策的落地情况。他跟随渔政人员出海,不久便抓住了两条非法作业的渔船,有一条还使用了拖网。彭金棣向渔政人员学习请教,了解到海洋渔业资源所遇到的严峻形势,决定不发消息,转而制作了五集系列报道。通过系列报道,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对加强休渔管理起到了较大作用。

彭金棣还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采访西部石油会战的工人们。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去塔架上进行采访。腊月的大漠,风吹走石,十分寒冷,他踩着钢制的梯子,背着三四十斤的摄像机,没有做任何的防护措施,只身爬上四十米的高塔进行采访。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彭金棣坦言,现在回想起还会感到后怕,但最后结果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记者会走很长的路,去不同的地方采访第一手的信息。他们制作出来的作品能够通过媒体为众人所知,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记者还会认识很多杰出的人物,高层领导、学者、富商都是彭金棣曾经采访过的对象。但作为一名农业记者,他接触最多的还是农民。接触不同的人,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都是记者这一职业带给他的。渤海的渔民掌握捕鱼的知识,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工人掌握勘探的知识,而能够同时了解这两种知识的,只有采访过他们的记者。



在讲述众多的新闻故事后,彭金棣又回到了课程开始时的话题。他说,记者是一份职业,被称为“电视农民”“新闻民工”。但记者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记者很神圣很光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会走很多的路,认识很多的人。记者接触到的更多是人性的真善美,是感动。通过采访撬开一个人心灵的大门,碰撞思想,接触灵魂。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对记者而言就是“行万里路莫若识天下人”。课程的最后,彭金棣祝愿同学们能够心怀新闻理想,来到记者岗位上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文:刘俊伯

图:蒋逸睿


EMAIL| 办公信息| 信息公开| 新传之家

学院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Copyright 2016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All right reserved.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