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学校团委引领下,围绕“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开展社会实践。截至发稿,累计组建的26支实践队伍已全部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传学子以专业视角洞察社会变迁,用实干行动践行青年使命,将奔赴社区、扎根乡村的步步脚印转化为一项项实践成果,诠释了定格在青年记忆和智慧里的责任与担当。
一、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
红韵新声队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开展《三晋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从烽火岁月到时代新篇》宣讲。团队成员挖掘红色历史,讲述平型关大捷等革命故事,阐释红色精神的赓续与传承,引发居民共鸣。活动旨在推动红色文化在基层传播,助力群众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动力。
薪火红影研习队则聚焦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以“沉浸式影像叙事”为主题,挖掘与革命先驱王尽美相关的文物背景,制作《王尽美的饭盒会说话》视频作品。该视频以“文物自述”的形式还原革命故事,打破传统红色叙事静态模式,为党史教育年轻化、数字化提供创新路径。

红色寻迹实践队则深入福州船政文化博物馆、广州烈士陵园等六地,研究核心文物,构建近代抗争史与民族复兴路基因解码工程,挖掘不同地区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多维度历史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村一品”齐鲁红色乡村实践团队深入多地乡村,探索振兴路径。实践过程中,团队设计专题文旅地图,助力“农旅文教”融合发展。在历城区芦南村,团队在乡创基地、向日葵种植园等创新园区开展调研;跨越仲宫镇刘家庄村、云台山麓鹁鸽楼村等五座村落,记录济南媳妇宴非遗文化、山东省工委红色遗址等特色资源。团队不断挖掘“党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乡土资源活化与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二、民生服务与群体赋能
“银发赋能实践团” 精准对接老年人数字生活需求,联合济南市趵突泉街道趵突泉社区,量身打造兼具易学性与实操性的全媒体实践课程。团队深度联动社区场景,走进趵突泉社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趵突泉公园,有序开展手机摄影、短视频拍摄、视频剪辑、出镜报道四大主题教学实践,累计服务社区老年人近百人次,切实帮助银发朋友跨越 “数字鸿沟”,为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

“孤单星球”团队秉持“爱让罕见不孤单”的核心理念,深入山东、湖北、四川等十地社区开展“星际旅行”主题宣讲,通过知识科普、故事分享及互动环节,有效搭建公众与罕见病群体的情感桥梁。同时,团队推出《采访纪实》系列视频,真实记录群众的认知转变,并与病痛挑战基金会合作创作系列科普产品,以专业与人文并重的内容推动罕见病科普从知识传递迈向情感共鸣。
三、科技赋能与发展实践
寻趣小队深入河北省雄安新区,聚焦智慧、疏解等核心方向,通过探访雄安站,挖掘智能模式的实践经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参考的落地范式。团队走访调研容西回迁等社区,探寻科技助力优化“15分钟生活圈”建设,以青春视角传播国家战略下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同类新区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参考。
重访中国西北角小队参观喀什疆果果公司,梳理科技在农业产业链的应用,这不仅拓宽了当地市场,更直接带动上游种植户增收,为边疆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科技+农业”路径。团队走访调研喀什古城,挖掘科技对文旅融合的赋能作用,为边疆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借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暑期实践临近收官,各团队以专业服务社会,既为地方发展、文化传承提供切实动力,也充分彰显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子的青春担当与专业价值。新的学期即将开启,学院学子将携实践热忱投身学业,在增长智慧、磨砺本领的同时,始终心怀家国与人民,于“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征程中,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文/姜文昕
图/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审核/秦川